新楊平社區大學未來方針

[六大目標]

新楊平社區大學位於南桃園邊陲地區,三個區域人口數合計約四十五萬多人,辦學區域的三個區域均為客家庄,產業以農業為最主要發展,居民以客家族群居多數,而社區大學之成立是以發展地方特色及傳承地方文化為主軸,基此,未來辦學方針以六大辦學目標為主軸發展,茲列如下:

(一)推動全齡教育 終身健康樂活

社區大學發展條例通過後,社大學員招生年齡層放寬18歲以下皆可就讀,加上邁入高齡社會的台灣,社區大學提供了全齡的教育場域,做為終身學習的平台,串連在地多方資源,規畫更多元課程,與社會做連結,充實個人生活領域,了解不同的文化傳統,學習珍惜與尊重,使新楊平社區大學能成為在地終身學習品牌。

(二)落實志工培力 積極公共參與

志工是社大最重要的資產,社大培育學員成為班代,培育班代成為志工,再培育志工成為在地師資及重要的校務推動者,成為一個滾動式的人才培育機制,生生不息成為建構公民社會的實踐尖兵,藉由志工培力課程凝聚志工向心力,發展志工具備自主性進而能主動倡導議題,為地方公共事務發聲,成為社大各社區之行動觀察員與行動者,培養社區優秀志工,深化各地區志工服務與議題倡導。

(三)強化客家認同 傳承語言文化

社大辦學理念以發展在地特色為主軸,新屋、楊梅、平鎮三區域以客家族群居多數,是以「客家文化」為發展特色,然而客家文化推廣除應具備廣度外更應著重深度,因此,社大除積極辦理與參與客家文化相關活動,以推廣客家文化,更藉由深化客家學程,以提昇民眾學習客家文化之深度,積極培養客家人才,並於每年固定辦理客家文化研習及學術研討會,對於客家文化進行深度探討與不斷創新,藉以將客家文化深耕茁壯,成為全國社大中推動客家文化的領導品牌。

(四)提升公民素養 關懷公共事務

公民參與係指由民眾集結很多層級,共同參與公共議題與社區生活,藉以影響體制和政策發展,成為改變社會的原動力,基此,社大藉由課程推廣與組織社團,促進民眾參與社區服務,並透過辦理公共論譠,以及各區域常態性講座使社區居民不斷接觸公共議題,培養關懷社區及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,提升現代公民素養,持續關注社區環境與社會議題,建構公民社會。

(五)培養在地人才 社區特色發展

為落實社區教育理念,結合各社區組織,增加各地上課地點,並深入偏遠地區,使學員能就近學習,以學員協同經營社區大學、以社區為學習的場所,結合社區資源、民間團體為共同辦學資源,引發社區民眾主動參與之學習機制,提供在地社區可近性與可及性之學習平台,藉以推動社區教育,並深入社區培訓社區人才,以深耕社區,發展在地客庄特色,促進社區民眾之公共參與,關懷地方事務,加強社區公共議題之討論,為地方發聲與倡導議題,建構公民社會之形成,為台灣社會的公共事務注入豐沛的人力資源。

(六)推展友善農業 環境永續發展

新楊平社大區域範圍以農業為主要產業,與環境密不可分,為深化都市居民的健康概念,透過社大農園之設立,以推廣健康農業發展,並透過農業學程之課程深化,使民眾藉由課程參與農業,再輔以休閒農業和農村體驗之推展,除了藉由實際耕作體驗,引發民眾對於健康農業之重視與推廣,增加工作程之階段性規劃,提供志工多層面之培訓課程,並藉由公共性社團組織成立,吸引農村年輕人口回流,發展健康活力之新農業城市,以社大校本部做為環境守護之中心點,以同心圓模式向外擴展,倡導環境保護與關注環境議題,而極端氣候產生的慘痛教訓,使人民重新重視河川環境守護,而新楊平三區域環繞新街溪、老街溪、社子溪等,新屋區為全台唯一臨海之客家鄉鎮,保有石滬以及海洋客家文化,實應妥善維護保存,因此新楊平社大對於河川議題的倡導更是刻不容緩,將開設河川環境守護之相關課程與流域學習,培育河川教育人才,促使社區民眾對於河川守護議題之瞭解,進而組織社團共同維護河川。


.